一、简介
邻道选择性(Adjacent Channel Selectivity,ACS)是衡量无线电接收机的一种能力——当旁边频道或频率上有其他信号时,它能不能正常接收目标频道或频率上的信号。
邻道选择性的定义是:接收机滤波器对目标频道(频率)的衰减,和对邻道(频率)的衰减之比,即:
ACS=干扰信号强度-期望信号强度
在无线通信系统中,相邻信道之间通常有个保护带,就是一小段频率间隔,用来防止信号重叠。但因为各种因素,比如干扰、多径传播,还有滤波器不够理想之类的,无用信号还是可能窜到相邻信道里,干扰有用信号。而ACS就是衡量接收机能不能挡住这些无用信号,同时让有用信号保持高信噪比的能力。
ACS通常用有用信号功率和相邻信道干扰信号功率的比值来表示,这个比值叫邻道选择性比。比值越大,说明ACS性能越好。
有几个因素会影响ACS,包括接收机的滤波特性、信道间隔,还有干扰信号的功率和频率偏移。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些因素。
二、接收机滤波特性
接收机的滤波器是决定ACS性能的关键部件,它的作用是把有用信号和相邻信道的无用信号分开,其频率响应会决定对相邻信道信号的衰减程度。
理想情况下,滤波器应该能大幅衰减相邻信道的信号,同时在有用信号的通带里保持平坦的响应。但实际中很难做到,因为滤波器设计有局限、制造有误差,还有环境条件的影响。滤波器不够完美,就会让无用信号窜进来,降低ACS性能。
接收机的滤波器性能,是决定ACS好坏的关键,接下来来我们具体讲讲滤波器相关性能指标。
1、无线电接收机的滤波器参数
有不少不同的滤波器参数可以用来定义滤波器性能,进而体现邻道选择性,比如:
- 阻带
-?通带
-?带内波纹
-?阻带波纹
-?形状因子
-?响应模板
-?输入输出阻抗
-?互调
(1)滤波器参数
邻道选择性主要和滤波器性能相关,任何滤波器都有两个核心关注点:
通带:就是滤波器允许信号通过的频率范围。
阻带:就是滤波器阻止无用信号继续进入接收机内部的频率范围,这直接决定了邻道选择性的抑制能力。
下面的图展示了滤波器的理想响应:通带和阻带之间能瞬间过渡,通带里滤波器没有任何损耗,阻带里则完全不让信号通过。
上面说的那种响应能带来理想的邻道选择性,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。
(2)理想滤波器的响应
现实中,没办法做出这种特性的滤波器,实际的响应更像下面图里那样。从图里能明显看出好几处不一样:首先,通带里会有一定损耗;其次,响应不会瞬间快速下降;再者,阻带衰减就算很大,也不是无限的;最后,还能看到通带里有一些波纹。决定邻道选择性的,主要是通带和阻带之间的响应差异,还有就是从通带到阻带的衰减速度。
大多数滤波器的通带衰减通常都比较小。典型的晶体滤波器,衰减一般在2到3dB左右。好在这问题不难解决,在中频部分加一点点额外放大就行,所以这个参数一般不会写进接收机的规格里。
能看出来,滤波器的响应不会一下子掉到底,所以得明确通带的范围。对接收机来说,通带就是响应衰减6dB(也就是下降6dB或-6dB)的两个点之间的带宽。
阻带也有定义。大多数无线电接收机的滤波器,阻带从响应衰减60dB的点开始算,不过还是得看看具体规格,有些滤波器可能没这么好,有时候阻带也会按衰减50dB来定义。
(3)滤波器的形状因子
滤波器出了通带之后,衰减越快达到最终的抑制水平就越好,这一点很重要,对邻道选择性来说是个关键参数。要是响应下降得不够快,邻道信号可能就得不到足够的衰减。
理想情况下,响应下降得越快越好。为了衡量这一点,有些滤波器会用到“形状因子”这个参数。简单说就是通带带宽和阻带带宽的比值。比如一个滤波器,-6dB处的通带带宽是3KHz,-60dB处的阻带带宽是6KHz,那它的形状因子就是2:1。这个数值要有意义,还得同时标出两个衰减值,所以完整的形状因子规格应该是6/60dB下2:1。
(4)滤波器的类型
接收机里能用的滤波器有好几种。老式的广播收音机用的是LC滤波器,接收机里的中频变压器是可调的,通过调节里面的可动磁芯就能改变每个变压器的谐振频率。
现在陶瓷滤波器用得更普遍,它是基于压电效应工作的。输入的电信号通过压电效应转换成机械振动,这些振动会受到陶瓷晶体机械谐振的影响,之后机械振动又转回电信号,所以陶瓷晶体的机械谐振会影响电信号。陶瓷的机械谐振Q值很高,反映到电滤波器上,性能也就很好,这样就能很容易做出高Q值的滤波器。
陶瓷滤波器很便宜,有的只要几毛钱,不过也有高性能的型号。
要是需要特别好的滤波性能,就会用晶体滤波器。晶体是用石英做的,石英是天然的硅矿石,不过现在的元件一般用人工培育的石英。这种晶体也利用压电效应,工作原理和陶瓷滤波器一样,但Q值更高,选择性也好得多。作为一种谐振元件,它能用到很多本该用LC谐振元件的地方,比如振荡器——很多电脑里都有晶体振荡器,同时也广泛用于高性能滤波器。
通常晶体滤波器由好几个单独的晶体组成,常说一个滤波器有多少“极点”,一个晶体就是一个极点,所以六极晶体滤波器就包含六个晶体,以此类推。很多业余通信接收机用的滤波器,不是六极就是八极的。
当然通信中接收机使用的滤波器通常是SAW或者BAW,具体可以参考射频基础知识---SAW和BAW滤波器的区别。
- 声表滤波器(SAW):利用压电材料表面传播的声波,通过叉指换能器激发和接收,频率受材料和结构限制。特点:成本低、适合中低频,带宽较宽,但高频损耗大、温度稳定性一般。
- 体表滤波器(BAW):声波在压电材料内部纵向振动,靠上下电极反射形成驻波。特点:高频性能优、损耗小、温度稳定性好,适合5G等高频场景,但成本较高、带宽相对窄。
(5)选对滤波器带宽
给特定类型的信号选对带宽很重要。带宽显然不能太宽,不然信道外的无用信号就会通过滤波器;反过来,带宽太窄的话,有用信号的一部分会被滤掉,导致失真。
不同的传输方式占用的频谱带宽不一样,所以滤波器的带宽得根据接收的传输类型来定。很多接收机都会根据不同的传输类型切换不同的滤波器,可能是随模式切换自动进行,也可能通过单独的滤波器开关来操作。
不管是短波通信、移动通信(手机)、Wi-Fi,还是其他任何无线或无线电通信,邻道选择性对接收机来说都很重要。系统中无线电设备的邻道选择性,会决定它的很多性能,尤其是在附近信道或频率有信号时的工作状态。
三、信道间隔
信道间隔就是两个相邻信道之间的频率差距。一般来说,间隔越宽,ACS性能越好。因为间隔宽了,保护带就大,信号重叠和干扰的可能性就小。
不过,信道间隔宽了,频谱效率会降低,因为在一定的频段里塞不下那么多信道了。所以得在ACS性能和频谱效率之间做个平衡。
四、干扰信号的功率和频率偏移
干扰信号的功率和频率偏移也会影响ACS性能。干扰信号的功率反映了它相对于有用信号的强度,功率越大,接收机就越难把它挡住,也就越难让有用信号保持高信噪比。
频率偏移指的是干扰信号和有用信号之间的频率差。偏移越大,接收机越容易区分并挡住干扰信号。但实际中,频率偏移往往很小,干扰信号可能离有用信号的频率很近,这就很难把两者区分开了。
举个例子
上图中红色曲线代表接收机的滤波特性,体现对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 / 通过能力——频率在“滤波器通带”内,信号衰减小;偏离通带(如邻道),衰减急剧增大。
滤波器对目标信号频段(通带内) 信号的平均衰减AdB,反映滤波器通带的“信号损耗”。滤波器对邻道信号的平均衰减能力BdB,即邻道信号经过滤波器后被削弱的程度。
ACS=A?BdB,体现接收机区分“目标信道”与“邻道干扰”的能力——数值越大,对邻道干扰的抑制效果越好,通信质量越稳定(比如减少邻道干扰导致的误码、信号失真)。
五、什么是阻塞(Blocking)
阻塞干扰和信道抑制有点像,通常是在更大的频率偏移下测量的,比如±5Mhz、±10Mhz这种。一般测量的时候,会用一个未调制的信号作为干扰源。系统能不能很好地“无视”无线局域网或者其他发射机,这和接收机的选择性有关系。
举个例子
上图绿色区域为我们需要接收到的有用信号,红色部分是来自WLAN的干扰信号(Blocking Signal),并且他们相距5Mhz。
假设有两颗芯片Chip A和Chip B,Chip A的灵敏度(Sensitivity)为-100dbm,对干扰信号的抑制27db。Chip B的灵敏度(Sensitivity)为-97dbm,对干扰信号的抑制55db。而干扰信号WLAN的强度为-80dbm,那么Chip A芯片在有干扰的情况下能接收到的干扰信号=-80dbm-27db=-107dbm,而Chip A芯片的灵敏度是-100dbm,所以其不会影响到Chip A芯片对有用信号的解调。同样的道理,对于Chip B芯片来讲,其灵敏度=-97dbm,其接收到的干扰信号=-80dbm-55db=-135dbm,远远低于其灵敏度,所以也不会干扰其对有用信号的解调。
当然如果WLAN信号更大一些的话,经过上面计算超过了Chip A或者Chip B的灵敏度,就会影响它们对有用信号的解调。
简单说,这是通信芯片研发/选型中,验证接收机抗干扰能力(阻塞特性) 的典型案例——我们需要通过对比不同芯片在相同干扰下的表现,判断谁更适合复杂电磁环境(比如多 Wi-Fi设备的场景 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