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“公司创立初期是真难,连续4年一直亏,期间还把房子抵押的钱全亏光了。创始人没有工资咬着牙坚持不放弃。”贝兰德联合创始人张月华回忆道。
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,正是这份坚持,让公司在苹果AirPower折戟之后,抓住了关键机遇,最终迎来转机。
对话贝兰德张月华
山东人张月华,2000年通过校招进入三星SDI,积累了十余年的电子行业经验。彼时,诺基亚手机率先支持5W无线充电,为市场打开了一个全新方向。这让张月华和朋友们看到了机会,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。“抓住这个契机,干点自己的事。”
2012年,怀揣着对无线充电前景的看好,张月华在与朋友的撮合下在深圳创立了贝兰德科技有限公司,专注于5W无线充电方案研发。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入局无线充领域的企业,贝兰德的创业之路却充满坎坷。如同众多初创故事,公司成立伊始便陷入亏损泥潭:从2012年到2015年,亏损持续不断。“成本高,加上当时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又寥寥无几市场很小,所以遇到了很多困难。”张月华坦言。
“房子抵押的钱都亏光了,但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没想过放弃。你想想,能这样持续亏损还坚持下来的公司,能有几家?”
转机出现在2015-2016年。 彼时,三星手机开始预留无线充电接口,释放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。2016年,支持无线充的手机逐渐增多,5W市场开始起量。2017年,苹果正式拥抱无线充电技术,市场迎来爆发性增长。贝兰德抓住机遇,成功推出了自己的5W无线充电方案。
2016年,经过5年的煎熬公司营收终于艰难持平。站稳脚跟后,贝兰德的目光开始投向更前沿的技术——全面布局一芯双充乃至一芯三充方案。
在迷雾中抓住希望,把不可能变为可能
2017年,苹果发布Airpower三合一无线充,却因两大技术魔咒最终“流产”,一方面,多线圈电磁干扰导致设备难以定位准确,另一方面,多设备快充必然会引发“发热干扰”。巨头的三合一鼻祖方案落败,行业对自由位置多充望而却步。而贝兰德却在这场未成功的战役中看到了希望。“苹果证明了市场需求确实存在,也许只是当时的技术路径错了。”
技术窗口悄然打开
Airpower的失败像一盏探照灯,暴露出多线圈干扰和发热两大技术死穴。贝兰德工程师从中做了许多判断,发现转机:更先进的半导体工艺提升了芯片集成度;利用全同步数字解调核心算法使动态干扰抑制成为可能......依托在无线充电SOC集成领域深厚的积累,贝兰德团队判定,解决多线圈干扰和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可能,突破壁垒的时机已然成熟。
用户痛点风暴正在形成
彼时,苹果手表、AirPods、iPhone组成的“三件套”正在成为用户的标配,用户桌面上的无线充电设备数量激增,然而充电方式却成为了一个麻烦事,多个不同的设备就意味着需要多个独立的充电器,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:占用空间,多个线路缠绕、成本高昂。用户对“一站式”、“简洁化”的充电体验需求强烈。
生态爆发的完美风暴
随着Qi标准的普及和迭代、手机厂商对无线快充的加速推进、TWS耳机和智能手表的爆发式增长,更关键的是,手机巨头纷纷开始开放快充协议授权,这就意味着第三方配件可以解锁高速无线充。
贝兰德正是抓住了这个“多设备普及 + 用户需求 + 技术瓶颈有望突破”的风口,果断投入资源研发一芯多充方案,目标直指解决用户的核心痛点。
2019年,贝兰德推出“一芯双充”双15W方案,以单颗芯片驱动双设备快充。2021年,早于同行推出手机+耳机+手表"一芯三充"D9612方案,随后迭代高性价比方案D9512。2024年推出支持QI2.0 MPP磁吸快充的D9512C。今年,紧跟市场,贝兰德将推出支持QI2.2的一芯三充MPP磁吸方案D9812。
采用贝兰德方案的三合一产品横扫北美、欧洲以及亚洲,年出货芯片超3000万套。贝兰德成功的关键,在于在风口之下、痛点之中做对了两件事:
用“核心算法”解决了“不可能难题”:?苹果当时被两大难题卡死——线圈互相干扰和严重发热。贝兰德没有走苹果堆线圈的老路,而是把力气花在了核心算法上:这颗芯片能同时指挥三个设备充电,这就从根本上简化了设计,降低了成本。芯片里装了强大的“抗干扰算法”,实时指挥能量流,让三个设备各充各的互不打架,大大减少了干扰问题。还有智能“功率分配”,设备需要多少电就给多少,不多给,这就有效控制了发热。简单来说,贝兰德用一颗高度集成、数字算法的芯片,绕开了苹果碰到的技术高墙,找到了更省成本、更高效的解决路径。
把“高大上”做成了“买得起”:?技术领先,但贝兰德没把三合一当“奢侈品”卖。他们利用自己芯片方案的核心优势,加上大规模量产带来的成本摊薄和供应链议价能力,硬是把价格打了下来,让普通消费者也能轻松入手。
贝兰德能乘风而上,是因为他们看透了苹果失败背后的真实用户需求,以极具创新且高性价比的“数字芯片”作为核心武器,精准地解决了行业难题,并把技术成果转化成了消费者真正买得起、用得爽的产品。 贝兰德方案的成熟和成功大规模商用,证明了在合理的成本和技术路径下,稳定、高效、可量产的多设备无线充是完全可行的,年出货3000万套的业绩,扫清了行业疑虑。
如今,一芯多充已成为主流路线,贝兰德更通过参与Qi标准制定,将创新实践写入行业规范。目前,多充行业也在密切关注贝兰德的新品发布和技术创新,贝兰德也在致力于为下一阶段的多充技术趋势和市场热点贡献力量。
未来布局:从桌面走向更广阔天地
贝兰德正将革命性的一芯三充无线充技术,从桌面推向更广阔的车载、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领域,展现长远视野。
随着iPhone 17系列手机在今年9月份推向市场,结合WPC无线充电联盟在7月份MPP Qi2.2协议的发布,贝兰德今年推出4款支持MPP Qi2.2的方案,包括25W单磁吸支持风扇和半导体制冷的快充方案、25W一芯双充手机+耳机无线充电方案、25W一芯三充手机+耳机+手表无线充电方案,以及25W移动电源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方案。
其中,25W单磁吸支持风扇和半导体制冷的快充方案,以及25W一芯三充手机+耳机+手表无线充电方案,均已获得Qi2.2认证证书。这些方案基于D9812主控芯片打造,具备支持Qi2.2-25W和Qi2.1 EPP15W、开放GUI支持USB线远程程序升级、内核频率100MHZ、PWM高至144MHZ、128KB Flash以及16KB SRAM内存等先进特性,并优化了EMC以及噪音表现,支持外挂MOS。
值得一提的是,D9812通过“风扇+半导体制冷+智能温控”组合拳,配合智能温控算法实时检测温度、动态调节风扇转速与制冷功率,破解25W快充发热魔咒,确保满载温度低于40℃。
在车载场景领域,针对例如震动、高温、电磁干扰等严苛的环境,贝兰德研发专车专用无线充电方案,确保安全可靠充电;在智能家居场景,致力于让充电“隐形”且智能,贝兰德将技术融入智能家具、便携式设备,无人机、智能机器人等实现无感充电,同时让充电支持更多小设备,如遥控器、剃须刀等并能与智能家居联动智能供电。
就像那时候在苹果跌倒处修起新桥,贝兰德正将"一芯多充"技术锻造成万能钥匙——未来无论是办公室会议桌、智能厨房台面还是行驶中的汽车,都将由这颗"智慧芯"无声梳理能源网络,无缝连接未来生活。
行业启示录
如今,搭载贝兰德芯片的多合一无线充电器正发往全球。这些跳动的芯片,讲述着比技术参数更深刻的商业启示。
首先,企业要学会在失败的需求里挖金矿。苹果AirPower的流产证明了需求恰恰是真实存在的,缺的只是技术路径。敢在行业低谷期投入研发,才能抓住转瞬即逝的窗口期。
其次,需要用集成化颠覆成本逻辑。当行业用“堆料”解决多设备干扰时,贝兰德用单芯片高集成方案撕开成本铁幕,证明技术创新才是降本终极武器。
最后,需要让技术服务于真实场景。从桌面三合一,到汽车中控充电模组,所有技术突破最终要回答一个问题:用户充电时到底在烦恼什么?
“创业时只想着活下来,现在明白了——解决痛点才能让企业持续保持活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