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正文
  • 相关推荐
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

4000万辆意味着什么?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景解读与未来展望

09/24 10:00
1029
加入交流群
扫码加入
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
参与热点资讯讨论

近年来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崛起,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引领者。

9月18日,据央视新闻报道,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全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,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,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。

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,其产业链十分强大。『制造前沿』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、代表企业、区域发展、市场格局等,了解新能源汽车产业,读这一篇就够了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链

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从上游矿物原料加工、动力电池到下游整车的完整产业链,而且在每个产业链环节都占据着主导地位。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,全球有一半以上的电池原材料加工在中国;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70%,负极材料产能占全球的85%,电池产能占全球的75%。在全球化布局方面,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形成“全球领跑”优势。2024年海外市场覆盖全球六大洲超 400座城市。

1、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部件

关键原材料:?锂、钴、镍、锰、石墨(正负极材料)、稀土(永磁电机)等。

核心零部件:?电池(电芯、模组、PACK)、电机、电控系统(“三电”系统),以及IGBT芯片电子元器件等。

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“心脏”,成本约占整车的40%-50%,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、价值最集中的部分。

磷酸铁锂电池因成本优势占据主流地位,而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正加速产业化。

正极材料: 决定电池的能量密度、安全性、寿命和成本。主流技术路线包括:

磷酸铁锂(LFP): 安全性高、循环寿命长、成本低,但能量密度相对较低。近年来通过CTP、刀片电池等技术实现突破,占比回升。

三元锂(NCM/NCA): 能量密度高,但热稳定性较差、成本高(尤其依赖钴、镍)。主要面向中高端车型。

负极材料: 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,硅碳负极是未来提升能量密度的方向。

隔膜与电解液: 技术壁垒高,头部企业优势明显。

锂资源: 全球争夺的“白色石油”,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电池成本。

2、中游整车制造与集成

整车制造:?乘用车、商用车、专用车等。

配套产业:?电池管理系统(BMS)、整车控制系统(VCU)、车载充电机、DC-DC转换器等。

整车制造环节的竞争已从单纯的“三电”技术,扩展到智能化、网联化的全产业链竞争。

传统车企:?如比亚迪特斯拉、大众、通用等,凭借制造经验、供应链体系和资金优势加速转型。

造车新势力:?如蔚来、小鹏、理想等,以用户需求为导向,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、商业模式上创新。

科技公司入局:?如华为(提供智能汽车解决方案)、小米、百度等,将软件、算法、生态作为核心竞争力。

竞争焦点:?电子电气架构(EEA)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、自动驾驶级别(L2→L4)、智能座舱的体验。

3、下游服务与基础设施

销售与服务:?整车销售、租赁、金融保险等。

充电与换电:?充电桩/站建设与运营、换电站服务。

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:?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、拆解、再生利用。

充电基础设施快速扩张,但区域分布仍不均衡;电池回收技术逐步成熟,成为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。

充换电设施:

充电:?快充技术(高压平台)是解决续航焦虑的关键,公共充电桩和家庭充电桩需协同发展。

换电:?主要应用于商用车(如出租车、重卡)和部分品牌(如蔚来),模式较重但体验好。

电池回收:?随着早期车辆进入淘汰期,电池回收市场爆发在即。建立可追溯的回收网络和高效的再生利用技术至关重要,兼具环保和经济价值。

代表企业

我国已连续十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,构建起自主可控、体系完备的产业生态。在“三电”(电池、电机、电控)与“三智”(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智能网联)等技术领域实现局部领先,成为全球汽车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引领者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代表企业如下:

核心企业亮点解读

宁德时代 (CATL):全球动力电池绝对龙头,技术、产能、客户全面领先,CTP、麒麟电池、钠离子电池等技术不断引领行业创新。

比亚迪 (BYD):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典范。从电池(弗迪)到电机电控,再到整车制造甚至半导体(IGBT),几乎自研自产所有核心部件,成本控制和技术协同能力极强。

特斯拉 (Tesla):不仅是整车厂,更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定义者。在电池(4680、干电极技术)、电控、自动驾驶(FSD)、一体化压铸等方面引领行业变革。

LG新能源 / 松下 / 三星SDI:国际电池巨头,是特斯拉、通用、福特等国际车企的核心供应商,技术路线以三元电池为主,在全球市场与宁德时代激烈竞争。

赣锋锂业 / 天齐锂业:全球锂矿和锂化合物供应的双寡头,对上游资源有很强的掌控力,其业绩与锂价高度相关。

恩捷股份:湿法隔膜领域全球市占率第一,是宁德时代、LG等电池巨头的核心供应商,护城河极深。

产业集群

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,并非均匀分布,而是形成了几个特征鲜明、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集群。

这些集群的形成通常基于传统汽车工业基础、地方政策扶持、人才与技术积累、关键龙头企业的带动以及完整的本地供应链。

产业集群“链主”企业驱动效应明显,一个龙头车企(如比亚迪、特斯拉)或核心部件企业(如宁德时代、华为)能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链发展,形成“榕树效应”。

这些集群“强者恒强”,资源将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,其他地区的单一车企生存压力巨大。

各地都在争抢新能源项目,但同时跨区域的产业链协作也非常紧密(如长三角的电池供应给全国),共同构成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大竞争力。

以下是国内最主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:

01. 长三角产业集群 (上海为核心,苏浙为腹地)

特点:综合性最强、国际化程度最高、产业链最完整。涵盖了从研发、设计、零部件到整车制造和软件服务的全链条。

核心城市:上海、杭州、宁波、苏州、常州、合肥。

代表企业:

整车制造:特斯拉(上海)、上汽集团(智己、飞凡)、蔚来(中国总部/研发在上海,制造在合肥)、吉利控股(极氪、路特斯等,杭州)。

零部件/技术:宁德时代(常州、上海基地)、地平线(车规级芯片,上海)、中科创达(智能座舱,南京)。电池材料、电驱、车身件等供应商密布。

优势:人才、资本、技术高度集中;拥有强大的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基础,利于智能网联发展;得天独厚的金融和进出口优势。

02 珠三角产业集群 (广东为核心)

特点:龙头带动效应极其明显,电子产业与汽车深度融合。

核心城市:深圳、广州、肇庆。

代表企业:

整车制造:比亚迪(全球总部-深圳)、广汽集团(广汽埃安-广州)、小鹏汽车(总部-广州)。

零部件/技术:华为(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-深圳)、宁德时代(肇庆基地)、欣旺达(电池-深圳)。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消费电子供应链,可快速转型车载电子。

优势:比亚迪作为全球新能源龙头,吸引了大量上下游企业聚集;珠三角是全球电子制造中心,为汽车智能化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供应链支持。

03、京津冀产业集群 (北京为核心)

特点:研发设计、软件和互联网技术高地,总部经济突出。

核心城市:北京、保定。

代表企业:

整车制造:理想汽车(总部/研发-北京)、小米汽车(北京)、北京奔驰(新能源车)、北汽蓝谷。

零部件/技术:百度 Apollo(自动驾驶-北京)、地平线(亦为北京企业)、宁德时代(北京基地)。拥有大量软件、AI和互联网人才。

优势: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,是自动驾驶、智能座舱等软件算法人才的聚集地;众多科技巨头和造车新势力的总部所在地。

04、成渝中部产业集群 (重庆、湖北、安徽)

特点:传统汽车工业基础雄厚,强势转型,成本优势明显。

核心城市:重庆、武汉、合肥。

代表企业:

整车制造:

重庆:长安汽车(深蓝、阿维塔)、赛力斯(问界)。

湖北:东风集团(岚图、猛士)。

安徽:奇瑞集团(iCAR、星纪元)、蔚来(制造基地)、江淮汽车。

合肥被誉为“最牛风投城市”,成功引入了蔚来,培育了国轩高科。

零部件/技术:中创新航(武汉、成都)、国轩高科(合肥)。

优势:扎实的制造业根基和熟练的产业工人;土地、人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;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转型,提供强力政策支持。

05 东北产业集群

特点:传统燃油车巨头转型,依托外资合作。

核心城市:长春、沈阳。

代表企业:一汽集团(红旗新能源)、宝马 Brilliance(沈阳是宝马全球最大生产基地,并投产了iX3等纯电车型)。

优势:深厚的工业底蕴和零件配套体系;依托强大的外资合作伙伴,进行电动化转型。

市场格局

2025年上半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690万辆,市场渗透率高达44.3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培育出完整的产业链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(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)。同时,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个“内卷”严重的产业,价格战、技术竞赛与营销比拼白热化,短期竞争态势激烈,市场从“蓝海”转向“红海”,品牌分化与淘汰加速。

根据中汽协数据,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中度明显高于整体汽车市场,今年前8月销量前三的车企市占率已经达到51.2%,前十车企市占率则达到83.3%。其中,比亚迪以接近30%的十分份额稳居榜首,造车新势力中的零跑、小鹏和理想(02015.HK)位居第八至第十位。

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仍处于技术变革窗口期,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等下一代电池技术,以及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,可能会重塑行业竞争格局。而在一些差异化的细分市场,如特定功能的商用车、个性化的小众车型,或特定区域市场,也仍存在机遇。

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,它不仅重塑了汽车产业,更带动了能源、交通、化工、半导体等多个领域的变革。当前,产业链正从“政策驱动”转向“市场驱动”,从“量”的增长转向“质”的突破。未来,拥有核心技术、强大供应链整合能力、成功商业模式和品牌溢价的头部企业,将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胜出。

 

新能源汽车相关研报资料下载,可前往『制造前沿』知识星球下载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