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正文
  • 相关推荐
申请入驻 产业图谱

FPGA中的逻辑分析仪的理解

09/05 09:34
644
加入交流群
扫码加入
获取工程师必备礼包
参与热点资讯讨论

欢迎各位朋友关注“郝旭帅电子设计团队”公众号,本公众号会定时更新相关技术类资料、软件等等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一下本公众号的其他“模块”,希望各位朋友都能在本公众号获得一些自己想要的“东西”。

?本篇主要FPGA中的逻辑分析仪的理解。

FPGA中的逻辑分析仪可以理解为 “一个被你植入到FPGA芯片内部的、专门用来窥探信号状态的间谍”。

它与传统的外接逻辑分析仪(一个独立的硬件设备,用探针连接到芯片引脚)有本质区别。

核心概念

FPGA中的逻辑分析仪,通常被称为 “片上逻辑分析仪” 或 “嵌入式逻辑分析仪”,最著名的代表是Xilinx(AMD)的 ChipScope? 和Intel(Altera)的 SignalTap?。

它的核心思想是:利用FPGA内部富余的逻辑和存储器资源,打造一个微型的、能够实时捕获和存储FPGA内部信号状态的调试电路,并通过JTAG等接口将捕获到的数据传送到电脑上的软件进行显示和分析。

简单来说,就是你用FPGA的一部分资源,自己造了一个逻辑分析仪来调试自己设计的其他电路。

为什么需要它?

传统逻辑分析仪(示波器、数字逻辑分析仪)就像用听诊器从外面听心脏跳动,而片上逻辑分析仪就像是直接把传感器放到了心脏内部。

对于调试FPGA内部复杂的数字逻辑、总线协议(如AXI、PCIe)、状态机等,它是无可替代的工具。

与传统逻辑分析仪的对比

传统(外部)逻辑分析仪

探测点: 只能测量芯片外部引脚的信号

设置方式: 在外部设备面板或软件上设置

时钟: 使用自己的高精度时钟源

带宽/速度: 受限于物理连接(探头、线缆),高频下信号完整性是挑战

缺点: 引脚数量、PCB布线、探头成本

调试灵活性:设计完成后,探头接入即可使用

FPGA片内逻辑分析仪

探测点:FPGA内部任何寄存器或连线的信号

设置方式:在FPGA工程中通过IP核工具集成到设计代码中

时钟:使用设计本身的时钟进行采样,完美同步

带宽/速度:直接接入内部节点,带宽极高,可以轻松捕获数百MHz甚至GHz的信号

缺点:消耗FPGA的宝贵资源(逻辑单元、块RAM、布线资源)

调试灵活性:需要重新编译综合、布局布线并下载新的FPGA配置文件

? ? 工作原理

集成(Instrumentation):

在你的HDL代码(Verilog/VHDL)中,标记出你想要观察的信号(网络/net)。

EDA工具(如Vivado, Quartus)中,通过IP核插入工具(ChipScope Pro, SignalTap Logic Analyzer)将这些信号连接到逻辑分析仪IP核的输入上。

设置关键参数:采样时钟(使用哪个时钟来捕获数据)、采样深度(要捕获多长时间的数据,消耗的RAM资源与此成正比)、触发条件(在什么情况下开始捕获数据)。

编译(Compilation):

工具会将你的设计代码和逻辑分析仪IP核一起进行综合、布局布线,生成一个新的FPGA配置文件(.bit / .sof文件)。这个文件中包含了你的功能和调试电路。

触发与捕获(Trigger & Capture):

将新的配置文件下载到FPGA中运行。

逻辑分析仪电路在你的设计旁边默默地实时监控着你指定的信号。

一旦你设置的触发条件被满足(例如,某个状态机进入了“ERROR”状态,或者AXI总线上出现了某个特定地址的写操作),逻辑分析仪立即开始行动:它将触发点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所有信号数据高速存入其专用的块RAM中。

上传与显示(Upload & Display):

捕获完成后,逻辑分析仪电路通过FPGA的JTAG接口,将RAM中存储的波形数据缓慢地上传到电脑上的调试软件。

软件接收到数据后,会以一种类似传统逻辑分析仪或仿真的波形图形式显示出来,供你进行分析和调试。

关键理解点总结

资源开销:使用它需要付出代价(逻辑、RAM)。采样深度越大,触发条件越复杂,消耗的资源就越多。

重新编译:每次修改要观察的信号或触发条件,几乎都必须重新进行综合和布局布线,这个过程可能很耗时。

非实时流:它捕获的是一段时间窗口内的数据,而不是持续不断地将数据流发送到电脑(那样会需要极高的带宽,JTAG无法满足)。

无可替代性:对于复杂的FPGA内部调试,它是最高效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。

本篇内容中有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。

如果您觉得本公众号还不错的话,可以推给身边的朋友们,感谢并祝好!

相关推荐